破解虾塘蓝藻孳生、尾水超标排放、劣质虾苗风险三大挑战, “一只虾”年产值近40亿元、带动近10万人就业——
(资料图片)
高邮大虾闯“三关”
高邮大虾。张旭 摄
通讯员 邮萱 邮组萱 龙轩
记 者 张旭
空气湿度:74%,空气温度:31℃,光照强度:60000米烛光;位置:塘口6,面积:18.00亩,预计收获时间:2023年11月,预计产量:11700.00斤……8月18日上午11:00,高邮大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大厅内,一块电子信息大屏上显示着虾塘即时“大数据”。
高邮大虾,原名罗氏沼虾,1992年引入高邮养殖后,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之一。目前,高邮大虾在当地的养殖面积约占全国的1/5、全省的3/5,养殖产出规模全国第一,年产值近40亿元,养殖户户均年收入近15万元,带动近10万人就业。
早些年,受蓝藻、尾水排放超标等问题影响,高邮大虾养殖一度面临困境。当地采用生态养殖,减少蓝藻孳生;通过循环养殖,让尾水达标排放;通过源头把控,降低铁虾和虹彩病毒风险……通过连闯“三关”,让“一只虾”在富民道路上蹦得更欢。
8月18日,今年第一批高邮大虾在当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内开捕。手捧着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大虾,虾农们乐开了花。
突破第一关
蓝藻减少,食客安心了
谈及高邮大虾曾遇到的困境,龙虬镇东角村养殖户黎明光想起当年尴尬的一幕。
多年前,黎明光家中办宴席,特地去虾塘捕了一批肥虾,佐以葱姜,水煮烹调,每桌端上一盆。宴席散去,除了主家席位上的一盆大虾一扫而空,其他桌上的虾子一只没有人碰。
黎明光很郁闷,也很纳闷。
“每桌都没人吃虾,肯定有原因。后来向几个亲戚询问才得知,社会上在风传‘虾塘一片绿藻,吃多了对身体不好的’谣言。”养殖高邮大虾多年,听到这些,黎明光不禁感慨:高邮大虾养殖转型势在必行。
2016年,江苏省“263”环保专项行动启动。为解决虾塘蓝藻问题,高邮农业部门决定缩减大虾养殖面积,从高峰时期的18万亩减少至近9万亩。
“后来发现,减少养殖面积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损失的是养殖户。”高邮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凌高玉告诉记者,经过请教专家和外出学习,我们找到了新的生态养殖模式。
2018年开始,高邮在全市推广生态养殖,采用“两降一禁”(降低养殖密度、降低颗粒饲料蛋白含量,禁止使用化学肥料)模式。黎明光便是第一批试养者之一。
起初,黎明光有疑惑,以前大家都想着法子多放虾苗,现在反其道而行,真能行吗?为了安全起见,他先拿出20亩虾塘做试验。以前,每亩塘投放80000—90000尾虾苗,这一回他放了50000尾。
“虾苗数量‘瘦身’,成本降低了,虾的品质却上去了,售价也就高了,亩均增收2000元。由于颗粒饲料里蛋白含量降低,蓝藻量也随之减少了。”经过一年养殖,看着生态养殖虾塘里出来的虾,黎明光笑得合不拢嘴。他特地拍视频发了朋友圈。“我要以亲身经历,让大家看到蓝藻得到了有效控制,也呼唤更多的同行都能参与到生态养殖行列中来。”
生态养殖,让高邮大虾跨过了“第一关”。
勇闯第二关
尾水达标,水质放心了
8月18日上午,高邮大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内,虾农们在奋力拉网。在一声声浑厚的号子中,今年第一批高邮大虾出水了。
“生态养殖,让尾水富营养问题有所改善。但按照省里相关规定,仍属于未达标排放。”龙虬镇镇长王振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文件——2021年6月,江苏省发布《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对水产养殖业的尾水排放划下“红线”。至2023年6月1日,现有养殖水面100亩以上连片池塘、单个养殖主体水面大于50亩的池塘以及工厂化等其他封闭式养殖水体的水产养殖尾水,必须达标排放,否则将面临禁养的风险。
政策“红线”就在眼前,高邮养虾人不得不再次闯关。今年初,当地人在高邮大虾养殖起步地——龙虬镇,新建了占地2000多亩的高邮大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
“破解尾水排放难题,关键在于留白的生态净水区。”王振说,示范园区改变传统的养殖用水“直进直排”模式,拿出约380亩面积净水区用于源水和尾水处理。“这意味着园区五分之一的面积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却能让虾塘水质显著提升。好水才能养好虾。”
行走在示范园内,只见养殖塘口一字排开,设施大棚连接成片,东、中、西区分别设置源水处理区,从主进水口通过提升泵站将水源引入,集中静置消毒后再通过进水管道注入养殖棚内。等养殖周期结束,大棚外围的排水明渠承担了沉淀池功能,再经过曝气池、生态净化池以及两个过滤坝的处理,最终经检测合格后,直接排放至园区内河,实现循环利用。
示范园内,大数据大厅中的一面数字大屏囊括了大虾养殖的动态数据。而在育苗池棚架上,则挂着养殖生产记录板,详细记录养殖水体的水温、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数值以及放苗日期、放苗数量、日投喂量、生长进度等信息。
“我们还在每个虾塘的排水口安装水质监控仪,一旦尾水超标排放就会报警。”王振告诉记者,示范园内养殖的高邮大虾,最大重量能够达到近三两,“把虾装进保鲜袋,可以保鲜17个小时。我们与‘盒马鲜生’达成合作,大虾出塘后便可直接供应上海、北京等地的超市。”
龙虬镇党委书记龙在祥说,待园区整体投入养殖运营后,年可实现高邮大虾养殖产值9000万元左右,每年可解决就业80余人,带动当地村民短期用工18000人次,所在村集体每年可获得300元/亩的大棚管理服务费。“我们通过党建引领打造示范园,就是想拿它做一个样板出来,鼓励更多养殖户参与园区的合作运营,一起走上养殖富民之路。”
循环养殖,让高邮大虾跨过了“第二关”。
攻下第三关
技术保障,虾农宽心了
龙腾村村民圣大明曾是一名大虾养殖户。今年初,他把自家虾塘流转给示范园,自己也成了园区的一名员工。最近,他和同事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起床,开始捕捞大虾,虾一出塘就被货车运往全国各地。
“过去20多年间,我们夫妻俩养殖22亩虾,每年刨去成本开支,净赚也就五、六万块钱。要是买到劣质虾苗,一年就白干了。”决定成为园区工人之前,圣大明认真算了一笔风险和回报账:将自家虾塘流转给园区,每年可获得一笔流转费,再被返聘务工,底薪每月5000元。每年根据亩产和饵料系数两个标准,还可以分别获得5000元-15000元的提成奖励。此外,年底还有5000元-10000元的综合考评。这样算下来,仅他一个人年薪差不多就有8万-10万元。
圣大明在家门口“重操旧业”,在示范园区里负责50亩虾塘的管理。眼下,园内像他这样的“老把式”共有25人。对于曾经养殖中遭遇的技术关,他们深有体会。
“以前,我们这些养殖散户,就怕遇到铁虾和虹彩病毒。而园区就不一样了,苗种会送专业机构检测,铁虾病毒和虹彩病毒根本进不来。”同样进园当起工人的老养殖户王荣余说,园区还对源水进行把控,“管理上也严格,我们不能随意外出。每次上工前都要消毒,防止把病毒带进来。”
“我们会在园区建设化验室,打造虾苗检验中心。”通过招标承接园区运行管理的铭治—鑫潼源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陆星新说,广东、浙江等地大虾养殖面积没有高邮大,养殖技术也稍差一些,但亩均效益却高得多。这些地区通过高温大棚改变了大虾的生长周期,提前下苗、提早上市,一年养殖两季。“我会把这项技术运用到园区养殖中,确保园区效益提升。”
陆星新已在示范园内配备了集中增温的锅炉设施和智能恒温养殖大棚,共有31个单体面积。其中,有约2.5亩的标苗棚和42个单体面积约20亩的养殖大棚。陆星新说:“等到11月,西区598亩的大虾错峰上市,预计亩产600-650斤,全年产量是常规养殖的1.5倍。”
技术养殖,让高邮大虾跨过了“第三关”。
上一篇:美股异动 | 俄罗斯ETF走低,美国宣布禁止俄罗斯飞机进入领空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零售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